/ 每日一文 / 26浏览

超越才是最好的继承

牛顿,古典物理学的奠基者,人类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。然而,物理世界的全部奥秘不可能被他一人垄断,真理也不会至他而结束。在他离世百年之后,另一颗巨星冉冉升起,他就是爱因斯坦。他的“相对论”既是对牛顿成就的发展,也是对牛顿学说的挑战。面对这位已逝的前辈,爱因斯坦不由发出这样的肺腑之言:“谢谢你,牛顿!对不起,牛顿!”

此言听来十分动情而又满含哲理。爱因斯坦之所以要“谢谢”牛顿,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超越,乃依赖于牛顿宽厚的肩膀的支撑;之所以感到“对不起”牛顿,是因为自己的理论是对牛顿学说的突破,自己比脚下这位巨人站得更高,进而跃到了他的前面。

牛顿、爱因斯坦这两位隔世的科学家并无直接的师徒因缘,但在人类科学文化发展的链条上,他们二人均是至为重要的环节。在科学发展的壮丽的“人梯图”上,总是闪耀着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美丽光焰,总会有一代代后来者在刻苦钻研的基础上不断质疑、完善,乃至修正前人的学说,推进科学的发展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一定还会有一颗颗新星升起,对爱因斯坦以及爱因斯坦的后继者说上一声“对不起”,除非人类文明史从此止步不前。

我们的祖先数千年前就明白了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”的道理,但这并不能完全改变某些迷信先辈的不良的基因遗传。畅行于我们口头上的“泰山北斗”“万世师表”“高山仰止”之类的趋于极限的“最高级”形容词,既表达了我们对卓有成就的前辈的一种无上的崇敬,同时又透着说话者一种自觉无法超越的自卑。所以我们只能“亲其师,信其道”,而不敢有一丝“吾爱吾师,吾更爱真理”的“对不起”前辈的“越轨”之心。一旦师承于某位大师,师父便“终身为父”,徒儿则成了“门下走狗”,甚至连起名也只敢在其师的令名前着一“小”字作为自己的艺名。一旦留下师训,便是万世不移的定律、顶礼膜拜的经典,一代代传人便只能迷失在师父的阴影里,甚至成为九斤老太口中念叨的“一代不如一代”的可悲角色。

齐白石曾对他的学生说过一句特别发人深省的话:“学我者生,似我者死。”“学”者,继承也,这是学术、事业发展的条件;而满足于“似”的,便是迷信,是盲从,是不思进取,最终只有死路一条。寥寥八字,浓缩了人类文化发展的至为深刻的道理。这句话对于画界之外的各行各业的从业者,同样是一句振聋发聩的警策之语。

放眼学界,追慕名人、崇拜大师的“积极进取”者不乏其人,可往往是趋同有余,求异不足。一旦倾慕上某位大师,便是全盘“师”化,一切唯大师马首是瞻。在这些人心目中,名师永远是真理的风向标,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偶像,自己只能循着他们的足迹亦步亦趋。这样的“继承”是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,离白石老人告诫的“似我者死”已经为期不远。

永远牢记住这一点:传承不是目的,超越才有出路;复兴不是复制,创新才能发展。我们就像一棵大树,传统是土地,是我们的力量之源;而天空,才是我们的发展方向。